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:華文環境文選

  • 79 356
    450

配送方式

  • 台灣
    • 國內宅配:本島、離島
    • 到店取貨:
     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
      7-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
  • 海外
    • 國際快遞:全球
    • 港澳店取:
      ok便利商店 順豐 7-11便利商店

內容簡介

《上下游副刊》精選之作 X 2022建蓁環境文學獎得獎作品
以文字織出生機盎然的當代環境光影
開啟自然書寫的新篇章


本書由《上下游副刊》副刊總編輯古碧玲精選細編,集合41位作者透過書寫探索環境,涵蓋範圍有:蟲魚鳥獸、水土草木、同伴動物、城市建築,展現出人於荒野不再的人類世處身環境之中的多重感知。

人類既趨光,然而,當光過強時,又閃避入陰影裡。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亦如時而在陽光下,時而在陰影裡。

41位作者用文學暈開了人與自然的距離,有描寫與山海萬物相遇碰撞時的熱情與好奇、自我回望與反思,如同挺身陽光下,以訴說己身經驗召喚讀者對自然的共鳴;有描繪對大地生態的細緻觀察,彷彿己身隱沒於陰影裡,讓萬物生機置於舞臺前景,邀請讀者一同凝視四周環伺的聲息。這些敘事,紛呈每位書寫者所發出的多元聲音,開啟人類感受與想像環境的無限途徑。

讓作者們帶我們進入萬物棲地,或在陰影裡,或在陽光下,聆觀「蟲遊鳥飛」,知曉「陪伴動物」,踏查「草木道」,泅泳「水中事」,舉足「遠上山」,惜「安土」之難,深索「人類事」。

本書作者(依文章編排順序排列):蕭舜恩/潘鎮宇/曾達元/蘇婕/許明涓/馮孟婕/張庭怡/陳泓名/姚若潔/徐振輔/林毓恩/何瑞暘/林大利/劉克襄/湯苞/童育園/胡燕倫/黃瀚嶢/方梓/陳議威/游旨价/廖珮岑/廖鴻基/杜盈萱/陳翠玲/林敬峰/胡冠中/李政霖/雪羊/陳姵穎/劉崇鳳/廖昀靖/方秋停/許哲齊/曾琤//陳牖心/李盈瑩/郭彥仁/鄭育慧/古乃方/半覺羊。

本書特色

★藉41位作者的多元視角折射出觀看自然的多元立場,拉開時間與空間尺度,體現環境在當代的多重意義。
★延續《上下游副刊》透過反芻環境、萬物與人的探索省思,藉踩踏土地的環境書寫,遠觀近察各種尺度的世界。
★收錄近年華語世界唯一環境文學獎項──2022建蓁環境文學獎──得獎作品。

名人推薦

丁宗蘇(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資系教授兼系主任)
宋怡慧(作家、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)
洪伯邑(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、《尋找台灣味》主編、《台灣話台灣味》臺語Podcast主持人)
黃宗潔(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)
——共感推薦(以上按姓氏筆劃排列)

每位作者各自有因著自然、與山海蟲獸「共感」而來的魔力;魔力迸出文字的魅力,讓讀者神遊在敘事場景裡。循著文字,心領神會的,不只是自然環境的改變,更是山海萬物牽起的情感,是自我生命的回望、探問與牽絆。──洪伯邑(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、《尋找台灣味》主編、《台灣話台灣味》臺語Podcast主持人)

在閱讀這部環境文選時,我腦中浮現的,是一種蒙太奇馬賽克拼貼畫的樣貌——遠看是人像或風景的圖片,一旦將距離拉近,就會發現有如放大解析度般出現了每格小圖片各自的顏色與形象。閱讀多人合集的趣味亦在於此,儘管每格馬賽克圖片的細節光影是如此迥異,難以盡數,它們卻共構出與這大千世界互動的多重可能、立場與聲音。──黃宗潔(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)

 

作者

編者簡介

古碧玲

自許各界局外人,雜看雜學雜讀,自己思想;生活重心為食物、讀物、植物與藝術。

先後任職於政經媒體、網路、廣告、基金會等,常用文字傳遞想法、溝通理念,偶寫藝評,更想用植物、畫畫與世界對話。現主編《上下游副刊》。

著有《請問里山怎麼走?》、《不知道的都叫樹》。

 

目錄

推薦序
一幅光影交織的環境拼貼畫──讀《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》        黃宗潔
從文學進入山林海,與蟲鳥獸共感共融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洪伯邑

冠冕之作——2022建蓁環境文學獎
自營之光──the light of algae, the eyes of those people    首獎            蕭舜恩
海的記憶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二獎            潘震宇
雞械複製時代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三獎            曾達元
在場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佳作            蘇 婕
你討厭鳥類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佳作            許明涓
抓鳥伯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佳作            馮孟婕
海獸登陸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佳作            張庭怡
紅火蟻標準作業程序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佳作            陳泓名

蟲遊鳥飛
昆蟲記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姚若潔
木瓜溪螢火蟲踏查報告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徐振輔
觸手可及的金色光斑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林毓恩
尋巢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何瑞暘
埃及聖䴉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林大利

陪伴動物
山頂上的流浪犬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劉克襄
社區的陽光貓——阿肥的故事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湯 苞
狗派手記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童育園
溫柔時光 我的動物夥伴們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胡燕倫

草木道
通泉草所能通往的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黃瀚嶢
用腳認識你們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方 梓
水芋的選擇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陳議威
一生一次的綻放──我與夾金山上的綠絨蒿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游旨价
哈薩克邊境的孑遺植物──Sharyn ash tree grove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廖珮岑

水中事
大爆發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廖鴻基
女子在海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杜盈萱
小島有藍眼淚嗎?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陳翠玲
漁場後臺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林敬峰
深溝釣魚大賽——拋網決勝負!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胡冠中
牛屎鯽的迷思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李政霖

遠上山
在山裡我們用背影交談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雪 羊
尖山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陳姵穎
山女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劉崇鳳
歲末山行,當時間剝落一地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廖昀靖
夜幕低垂後……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方秋停
夜觀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許哲齊

安土
成年‧禮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曾 琤
有一點刻苦的生活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陳牖心
像照顧嬰兒一樣,替泥土蓋上被子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李盈瑩
黑夜過後的痕跡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郭彥仁

人類事
讓香息縫補於無形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鄭育慧
捧花練習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古乃方
新陳代謝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半覺羊

序/導讀

推薦序

一幅光影交織的環境拼貼畫──讀《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》
黃宗潔(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)

在閱讀《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》時,我腦中浮現的,是一種蒙太奇馬賽克拼貼畫的樣貌──遠看是人像或風景的圖片,一旦將距離拉近,就會發現有如放大解析度般出現了每格小圖片各自的顏色與形象,這部環境文選亦是如此。合共八輯的作品中,除了收錄二○二二年建蓁環境文學獎獲獎的「冠冕之作」外,其餘各輯在物種上涵蓋了蟲魚鳥獸、植物、犬貓,書寫的環境則上山下海,無所不包,既有傳統「自然書寫」常見的關於生態之思考,亦有過去較少被歸為「環境文學」範疇的,書寫同伴動物或城市建築的篇章。閱讀多人合集的趣味亦在於此,儘管每格馬賽克圖片的細節光影是如此迥異,難以盡數,它們卻共構出與這大千世界互動的多重可能、立場與聲音。

以首輯「冠冕之作」為例,幾位創作者即展現了相當多元的關懷與思考。若將對生態、物種的細緻觀察與互動反思視為自然書寫的某種「本格」路線,首獎蕭舜恩的〈自營之光〉無疑是種優雅的示範;至於張庭怡寫與擱淺海獸近距離相遇的遺憾之感、許明涓對鳥類行動、聲音與色彩的刻畫,亦可看出此一文類脈絡的繼承與轉化。另一方面,有若干作者選擇更貼近自身之處為創作起點,如潘鎮宇流露出內心對家鄉望安捕魚方式的矛盾不安;蘇婕以住家附近遭到路殺的蟾蜍與雛鳥連結生死之思。馮孟婕描述侃侃而談的「抓鳥伯」與陳泓名旁觀的紅火蟻防治標準作業程序,則觸及了我們看待不同物種的差別心,以及不同價值系統的碰撞。至於曾達元筆下看似科幻感的場景,更直指當「生物形態」的雞被高密度集中飼養的機制轉化為大量複製的「雞械」時,如何透顯出人類無上權力所創造的,冰冷的當代造物神話。

這些篇章無論在文字風格、關懷面向等各方面都未必有所交集,但某程度上,它們卻提示了本書最核心的意義與特色,就是透過紛呈的人與環境之碰觸、探索或反思,開啟讀者看見環境、感受環境、想像環境的更多途徑。進一步來說,一如地球上幾乎已不存在未曾受人影響的「荒野」──以平面空間而論──,或許也並不真正存在「去人類」的環境文學。易言之,儘管本書僅有一輯「人類事」中的芳療、捧花與建築主題,看似明確指向人對自然元素的轉化、改造或應用,但這幾篇作品僅是更清楚地提醒了我們,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如何夾纏著人間煙火:鄭育慧透過芳療師的手撫慰受創的靈魂、古乃方對友誼感到失落時,透過綁花體會「自然蓬鬆的關係」、楊順傑對城市年老的設計是否可能如生物般「代謝」的思考,都凸顯出自然如何在隱喻與實際的層面,串連著人類的種種投射、想望或欠缺。與承認「自己對於看生態的人的興趣大過於物種本身」的蕭舜恩,竟也產生某種微妙的首尾呼應之效。

而書名的「半在陰影裡,半在陽光下」一語,或許亦足以作為「人」的角色在這些環境書寫中的位置之提示。儘管書寫的對象是蟲魚鳥獸、水土草木,但有些篇章著眼的重點,更偏向描述自身「進入」自然的起心動念、與自然相遇時被點燃的熱情與好奇,黃瀚嶢〈通泉草所能通往的〉,即為箇中代表之一。他以都市人必然見過卻未必知其名的通泉草,通往自身回憶與歷史人文,童年時老師介紹的數種野花中,通泉草以其能夠「啟動想像」的語意,不只留在他的記憶中,更讓他的思考與視野走莖般延伸,在一片綻放通泉草,平平無奇的草坪上,亦能看見羅列的人文風景,與「世界記憶的匯聚」。這類「陽光」下的篇目,既能召喚對自然同感親切的讀者之共鳴,對於過往尚未培養出銳利之眼與敏感之心的讀者,作者或細膩或深情的視角,或許也是一種透過閱讀「開天眼」的經驗吧。

另一方面,也有作者將位置退得更後面一些,讓自己處於陰影之中,將關注的對象置於前景。類似把自己畫入作品中的畫家,儘管畫家確實是在場的,也透過作品提醒了觀者自己在場的事實,但筆下主角仍是他所素描的對象。這類文章中,「人」的比例相對小一點、身影模糊一點,例如游旨价的〈一生一次的綻放〉,儘管該文副標為「我與夾金山上的綠絨蒿」,全文也反覆強調自己如何心心念念想見到綠絨蒿,但他的殷切與熱血烘托出的,是綠絨蒿的獨特與華麗,以及山脈、河流、白雪、季風共同孕育出的,高山植物群落迷人的世界。「我與綠絨蒿」的關係無疑是種單戀,但無損他對此種植物的讚嘆,如其文末所言,那些寶石般的光澤,是他心裡「綠絨蒿向所有在高山環境裡艱苦生存的植物所致敬的,一生一次的綻放」,綠絨蒿對話的對象從來不是人類,而是與它一同生長在遠離塵囂之處的生命。每一朵碩大的華麗,都是「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綻放」。

於是,當我們看見一朵花的時候,也看見了一座山、一條河、與漫長的宇宙時間。這讓我想起愛咪─珍•畢爾(Amy-Jane Beer)在《擁抱河流》中反覆述說的,「一棵樹是一條河流,而一條河流是一棵樹」。河的概念遠比我們以為地複雜,樹也是一樣。她在一棵老橡樹的樹槽中,彷彿聽見了來自橡樹、翠鳥、柳樹和河流的記憶與答覆,它們說:「沒有東西是平凡的。沒有東西遭到遺忘。我們記得對你來說是歷史的事物,而且在更長久之前亦是如此。」而在不只千里之外的劉崇鳳,同樣在〈山女〉一文中寫下:「妳說,若我們夠清醒,可以知覺全宇宙為一體,風裡有鳥的振翅,松的芬芳、動物的鼾聲、祖先的傳喚,所有生命在終結前吐納給世界的最後一口氣,都混融在這裡。」

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當我們將鏡頭逐漸拉遠,將會看見這些作者以其經驗、感受、想像與關注,透過文字所形塑的每一格馬賽克獨特的紋理,將共構出一幅朦朧的圖像,無論我們將其視為什麼,它們都是永恆光影的一部分。是來自過去的記憶。

推薦序

從文學進入山林海,與蟲鳥獸共感共融
洪伯邑(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)

在《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》裡,我們認識、感受的是什麼「環境」?

環境一詞,許多時候指的是自然環境;日常生活中,也許朗朗上口,因為從小時候的課本裡,老師就教導我們要「愛護環境」,到當今面對極端氣候下的自然災害時,媒體報導不斷提醒人們對「全球環境變遷」的關切。是的,念課本看新聞,我們學習、認識、理解不斷改變中的自然,也的確讓你我都能朗朗上口談個幾句對「環境」的看法;然而,讀文學作品裡的自然,如何讓身為讀者的我們,構築出有別於課本或媒體裡談論的「環境」?

別誤會,這裡並不是要說文學中的「環境」,有別於現實世界的「環境」。不是的,畢竟地球只有一個,包括人在內的萬物身處於同一個地球環境。但即使萬物皆身處於同個地球尺度裡的自然,是文學讓「身處」成為關鍵,讓我們不會只是以旁觀者的視角讀課本、看新聞,以一種置身於自然之外看環境。相對的,文學讓我們隨著作家的文字,一起進入環境、領略自然;讓閱讀成為魔力,轉換讀者那狀似只是觀看「外在環境」的視角,把我們拉進作家們身體的所在,在敘事場景裡一同與文字在場、「身處」於自然。

為什麼這麼說?容我再回到「環境」一詞的意涵。更精確一點說,我認為「環境」應該是「環繞的境地」。所以,當我們常說「人與環境」,其實理應是「人在環境」,因為我們本應就是被萬物所環繞,所以理所當然就時刻「身處」於自然之中。只不過當代社會強調的卻是「人與環境」,此等不假思索的語彙,狀似將「人」與「環境」分開成兩個獨立的存在,讓我們常不自主的把自己和自然拉出一個距離,以為我們在自然之外觀看、關心環境,無論是在小時候的課本裡,或在新聞媒體的呈現中。

然而,在這本由一卷文化出版的《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》裡,作家們著實帶領讀者將「人與環境」裡的二元界線抹除,然後再一同從「身處」自然的視角,重新共感我們的環境。「共感」是文學的魔力,但魔力並非理所當然、唾手可得。文字要成為讓讀者「共感」的敘事,需要透過作家們實際走訪、進入自然,不只是對環境知識的探索、書寫,更是讓五體感官打開,讓在自然裡的身體,與山林海、蟲鳥獸共築交織,織成理性與感性交融的環境:

那瞬間,我體會到什麼是自然。密集、目眩、拖曳著光,自然既不受時間、空間、距離的限制,也不得計算、預測,關於萬物與生俱來的斑斕,任何動靜的明暗生滅,我想在場。自然而然的,靜待自然。(頁61)

於是,《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》的作家們,各自有因著自然、與山海蟲獸「共感」而來的魔力;魔力迸出文字的魅力,讓讀者神遊在敘事場景裡。循著文字,心領神會的,不只是自然環境的改變,更是山海萬物牽起的情感,是自我生命的回望、探問與牽絆:

或許父親或老一代的討海人從未思考過保育、永續這些艱深晦澀的理論與名詞……卻被不懂事的我,套用考卷裡非黑即白的二元觀點標準答案,來檢視隱藏在大海下的是非善惡。如同藤壺所分泌黏液,切切實實地寄生在父親的肉身與思想,成了我難以釋懷的原罪。(頁40-41)

與自然環境的連繫,讓我們回望自己的生命,但這不應只是純粹個人抒懷,而是回過頭來重新省思什麼是環境、生命如何身處於自然的契機與動力。所以,回到開頭的提問:在《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》裡,我們認識、感受的是什麼「環境」?我想,我會說,是先從學理中那些要不「環境保護」、要不「環境破壞」的二元性中解放出來,回到自身,跟著作家們體現自然的多重意義;畢竟:

生命紛亂的行走著,我們懷抱巨大的不確定性參與其中。There's so much time to question my life,我無從解答,於是開始寫字,從一座湖開始,從藻類開始。(頁30)

你可以從藻類開始,也可以是一座大山、抑或是家中的毛小孩,可以是海上的一座島嶼、或者單純人行道上的那叢小草;開始如同書中的作家般,讓自己活進這些自然萬物裡,每個人因此都會有屬於自己、獨一無二、從「身處」自然而得的故事,就像《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》裡的每個獨立的篇章。但這些看似各自「身處」自然而得的敘事,集結而成的,終究是關於我們如何與自然「共處」、我們要「共創」什麼樣環境的集體思考。而這,可以從文學開始!

詳細資料

詳細資料

    • 語言
    • 中文繁體
    • 裝訂
    • 紙本平裝
    • ISBN
    • 9786269684571
    • 分級
    • 普通級
    • 頁數
    • 384
    • 商品規格
    • 25開15*21cm
    • 出版地
    • 台灣
    • 適讀年齡
    • 全齡適讀
    • 注音
    • 級別

商品評價

訂購/退換貨須知

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『完成綁定』,隨時掌握出貨動態:

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『完成綁定』,隨時掌握出貨動態
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

提醒您!!
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!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,請不要聽從指示,以免受騙上當!

退換貨須知:

**提醒您,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,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**

  • 依據「消費者保護法」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「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」,以下商品購買後,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,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:
    1. 易於腐敗、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。(如:生鮮食品)
    2.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。(客製化商品)
    3. 報紙、期刊或雜誌。(含MOOK、外文雜誌)
    4.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。
    5.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,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。(如:電子書、電子雜誌、下載版軟體、虛擬商品…等)
    6.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。(如:內衣褲、刮鬍刀、除毛刀…等)
  •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,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(含例假日)。
  • 辦理退換貨時,商品(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)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(包含商品本體、配件、贈品、保證書、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…等),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,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。
  •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,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,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。
預計 2024/05/03 出貨 參考庫存量:2 
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-11便利商店
World wide